(1)水分 水分是松茸菌菌丝及子实体生长不可缺少的因子。基质中含水量的高低与菌丝的生长及长菇量有直接的关系,菌丝在基质含水量65%~75%的情况下能正常生长,最适含水量为63%~65%。培养料中含水量过低3,菌丝生长不良,表现稀、细弱,甚至还会使原来生长的菌丝萎缩。在实际栽培中,常可发现由于菌床被雨淋后,基质中含水量过高而严重影响发菌,虽然出菇,但产量不高。子实体发生阶段一般要求环境相对湿度在85%以上,以95%左右为宜。菌丝从营养生长阶段转入生殖生长阶段必须提高空间的相对湿度,方可刺激出菇,否则菌丝虽生长健壮,但空间湿度低,出菇也不理想。
(2)营养 营养物质是松茸菌的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获得高产的根本保证。松茸菌对营养的要求和其它菇类有所不同,是典型的好氧厌氮性菇类,过多的氮源物质反而影响松茸菌菌丝体的正常生长,会造成菌丝生长缓慢,培育基质污染杂菌,遇到高温突发导致菌丝退菌死亡,病害危机严重,不但不能提高产量,反而带来毁灭性后果.以碳水化合物和含少量氮源物质为主。碳源有葡萄糖、蔗糖、纤维素、木质素等,氮源有氨基酸,蛋白胨等。此外,还需要微量的无机盐类。实际栽培结果表明,稻草、稻壳、麦秆、玉米秸秆、玉米芯、甘蔗楂、野草、木屑等可作为培养料,能满足松茸菌生长所需要的碳源。栽培其他蘑菇所采用的草料以及棉籽壳反而不是很适合作为松茸菌的培养基。少量麸皮、米糠可作为松茸菌氮素营养来源,不仅补充了氮素营养和维生素,也是早期辅助的碳素营养源。
(3)温度 温度是控制松茸菌菌丝生长和子实体形成的一个重要的因子。
①菌丝生长阶段。松茸菌菌丝生长温度范围是5~30℃,最适生长温度是22~25℃,在10℃以下和25℃以上生长速度迅速下降,超过36℃,菌丝停止生长,高温延续时间长会造成菌丝死亡。在低温下,菌丝生长缓慢,但不影响其生活力。当温度升高至30℃以上时,虽还不致造成菌丝死亡,但当温度恢复适宜温度范围,菌丝的生长速度已明显减弱。在实际栽培中若发生此种情况,将影响培养基的发菌,常造成菌丝退菌,并影响产量。
②子实体生长阶段。松茸菌子实体形成所需的温度范围是4~25℃,原基形成的最适温度是8~23℃。在此温度范围内,温度升高,子实体的生长速度增快,朵形较小,易开伞;菇质不佳,而在较低的温度下,子实体发育缓慢,朵形常较大,柄粗且肥,质优,不易开伞。子实体在生长过程中,遇到霜雪天气,只要采取一定的防冻措施,菇蕾就能存活。当气温超过25℃以上时,子实体原基即难以形成,也会造成菌丝退菌死亡。
(4)光线 松茸菌菌丝的生长可以完全不要光线,但散射光对子实体的形成有促进作用。在实际栽培中,栽培场选半遮荫的环境,栽培效果更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产量高;其二是菇的色泽艳丽,菇体健壮,这可能是因为太阳光提高地温,并通过水蒸汽的蒸发促进基质中的空气交换以满足菌丝和子实体对营养、温度、空气、水分等的要求。但是,如果较长时间的太阳光直射,造成空气湿度降低,会使正在迅速生长而接近采收期的菇柄龟裂,影响商品的外观。
(5)空气 松茸菌属于好气性真菌,新鲜而充足的空气是保证正常生长发育的重要环境条件之一。在菌丝生长阶段,对通气要求不敏感,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可达0.5%~1%;而在子实体生长发育阶段,要求空间的二氧化碳浓度要低于0.15%。当空气不流通、氧气不足时,菌丝的生长和子实体的发育均会受到抑制,特别在子实体大量发生时,更应注意场地的通风,只有保证场地的空气新鲜,才有可能获得优质高产。
(6)pH值 松茸菌在pH值4.5~9均能生长,但以pH值为5~7的微酸性环境较适宜。在pH值较高的培养基中,前期菌丝生长缓慢,但在菌丝新陈代谢的过程中,会产生有机酸,而使培养基中的pH值下降。菌丝在稻草培养基自然pH值条件下可正常生长。
(7)土壤 松茸菌菌丝营养生长阶段,在没有土壤的环境能正常生长,但覆土可以促进子实体的形成。不覆土,虽也有出菇,但时间明显延长,这和覆盖层中的微生物有关。覆盖的土壤要求含有腐殖质,质地松软,具有较高的持水率。覆土以园林中的土壤为宜,切忌用砂质土和粘土。土壤的pH值以5.7~6.0为好。
总括起来,松茸菌栽培的主要参数为:
(1)发菌菌丝培养温度8~25℃;培养料含水量65%~70%;培养时间25~45天;二氧化碳浓度>2%,通风每小时0~1次,-不需-要光照。
(2)菇蕾形成原基分化温度5~23℃,相对湿度95%~98%;时间14~21天;二氧化碳浓度<0.15%;通风每小时4~8次或根据二氧化碳的浓度而定;光照553500勒克斯。
(3)子实体发育(长菇)生长温度5~25℃,相对湿度85%~95%;时间7~14天,二氧化碳浓度<0.15%,光照100~500勒克斯,出菇两潮间相隔3~4周。